您好,欢迎访问两渡河医院官方网站! 今日是:
当前位置:首页 > 科研教学 > 科研动态科研动态
慢性软组织损伤针刀治疗的原理
发布人:两渡河医院 发布时间:2017-09-10 04:59:39 阅读次数:1404

一、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病因病理机制不仅仅是动态平衡失调。


人体运动器官在正常生命活动允许的范围内,在特定时间和空间的量和度以内,自由的活动状态就叫人体的“动态平衡”,反之则叫“动态平衡失调”。显然,“人要劳动,要完成生活自理”,要进行体育活动,关键就在一个“动”字上,动态平衡失调的表现形式在于肌肉、韧带等软组织做点、线、面的运动时受到障碍。如两块肌肉因损伤而粘连在了一起,妨碍了它们之间的相对运动。所以,我们可以在临床中看到,人体不运动时没有疼痛症状,人体一活动即出现临床症状的大量病例。但在临床上,我们也可以看到,静止时症状明显,活动后症状减轻的大量病例,如慢性滑囊炎、骨性关节炎、筋膜间室综合征等。说明动态平衡失调不是慢性软组织损伤的唯一病因和病理机制。
我们可以把软组织损伤的病因归为:暴力性损伤、积累性损伤、隐蔽性损伤、病理性损伤等,更可以把软组织损伤的病因统归于力的不平衡。(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损伤形式可按其受力情况分为牵拉力损伤、挤压力损伤、摩擦力损伤等。
牵拉力沿肌纤维的纵轴方向传导,在受力点受力超过人的耐受程度(或习惯负荷)时,可以撕裂或拉断肌纤维。各条纤维的强度和受力不同,受力大而强度低的肌纤维先撕裂,损伤大于人体的修复能力时即形成病灶。
挤压力可垂直于肌纤维发生作用如暴力直接挫伤,也可以发生在骨与骨之间,如挤压椎间盘、滑膜、脂肪垫,使它们变形而损伤。
摩擦力多发生在肌腱、肌肉的相互运动中,一般情况下,人体各组织在相互运动中是没有摩擦力的,但当过度运动,代谢产物的堆积大于组织的承受能力时,组织水肿、变性致组织表面粗糙,组织器官继续再相对运动即造成摩擦损伤,然后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动态平衡失调。
研究发现:当用力超出大约30%的最大力量收缩时,肌肉血流有进行性减低。在超出大约70%的最大力量收缩时,肌肉血流完全阻断。临床经验也证明:最易引起软组织损伤的是肌肉、筋膜血供不良时的过度使用,特别是静态的过度使用,尤其是当肌肉拉长下持续时间较长或收缩到一长度持续过久容易损伤。这就是人保持一种姿势行、走、坐、卧久了容易疲劳的原故。所以,《素问·宣明五气篇》云:“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慢性软组织损伤的主要病因是动态和静态的力平衡失调。

二、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病理变化也不仅仅是粘连、疤痕和挛缩。


在力的持续作用下,肌肉等软组织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即组织内高压),必使供应该组织的血管血流不畅致软组织供血障碍,该部位软组织长时间缺血,可造成组织器官营养不良性损伤,据观察,软组织缺血情况下做正常的活动(即非过量运动)时也很容易造成损伤,出现韧带肥厚、肌肉骨化等病理性变化,这些变性组织可刺激压迫附近的神经血管出现恶性循环。
软组织局部损伤后,其力平衡失调、功能相近的软组织,必然要承受更多的力,可使该软组织更加强健、丰满或缺血性水肿,致裹夹其外的筋膜被拉紧。长时间力的作用导致筋膜的代偿性肥厚,肥厚的筋膜引起筋膜腔内压力增高,筋膜腔内的神经受刺激,血管被扭曲挤压,再反复运动肢体或受风寒湿的刺激后而出现症状。如滑囊损伤后,滑囊肿胀,滑囊内张力过大滑囊壁在张力的刺激下代偿性增厚(纤维组织增生)。所以,局部缺血也是慢性软组织的病理变化,而引起缺血的力平衡失调才是慢性软组织损伤的主要病理机制。

三、针刀的治病机理不仅仅是松解粘连、刮除疤痕、消除痉挛。主要的应是消除不平衡的力,或直接破坏局部感受器。


根据上述分析,不平衡的力是导致软组织慢性损伤的根源,也是慢性软组织损伤的主要病理机制。针刀的治疗除了解除动态力的不稳,恢复机体的动态平衡外,还要消除静态不平衡的力,恢复机体静态的力平衡状态。
例如,牵拉力沿肌腱纤维方向传导,其应力点止于骨膜,骨膜的神经纤维走向与肌腱纤维相垂直,肌腱纤维的作用力与神经无关,肌腱纤维受牵拉力的作用,在应力点骨膜处损伤、断裂、瘢痕增生、炎性侵入、未损伤的神经感受器夹杂在胶原纤维之中,骨膜上的感受器非常集中,受到挤压、牵拉、炎性侵入,因此明显表现出临床症状,而有些部位的感受器较少,或在暴力损伤时已被破坏,局部通过机体的修复,虽有疤痕或粘连却少有临床症状。所以,骨膜上的病灶受到牵拉力刺激时,症状就更加明显。针刀治疗时,重点就不是消除粘连、疤痕本身,而是消除过盛的牵拉力和丰富的没有破坏的感受器,用针刀切断部分拉紧的肌腱纤维组织,消除过盛牵拉力,破坏局部的感受器,即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如跖筋膜炎的针刀治疗,即跖筋膜在跟骨骨膜上的附着部,用针刀切断部分紧张痉挛的肌纤维,以消除牵拉力,同时也破坏了跟骨骨膜在牵拉处的丰富的感受器,从而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又如张力过大引起的慢性滑囊炎,针刀治疗即要十字切开变性增厚的滑囊壁,放出瘀滞的滑液,消除过盛的向外的张力,以达到治疗目的。
再如各种卡压综合征,无论是韧带骨化还是筋膜肥厚,压迫了该处经过的神经和血管,由于血流功能单位功能障碍,实际首先表现的是肌肉和筋膜的硬度改变,肌肉的硬度改变下产生压痛,自发痛和活动痛。针刀治疗的关键即是切断已经变性的筋膜、韧带、肌腱以恢复神经、血管的正常生理功能,从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而不是只在疼痛部位,压痛部位针刀治疗。
如果我们对针刀治病机理的探讨,只用心研究其针的作用、刀的作用,针与刀的综合作用是不够的。既然针刀是一个新型的治疗工具,针刀医学建立起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分析针刀的作用时,却用经络学说解释针的作用,用外科理论解释刀的作用,再用中西医结合的理论阐述针与刀的综合作用,未免有些形而上学了。以针刀调节力的平衡失调的作用来概括之似乎更为统一,更容易理解。因为我们调整了力的失衡,在临床中所起的作用就是疏通了经络,甚至达到了驱寒除湿的效果。

四、对慢性软组织的治疗也不仅仅选择有压痛的部位治疗,重要的是要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判断病变的性质和部位,解除过盛的力的刺激。


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病理变化,既有粘连、疤痕和挛缩(有这些病理变化的软组织可以不产生临床症状)也有无菌性炎症(有疼痛的部位就应该有炎症存在),又有骨关节的错位。所以,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类疾病,就应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进行针对性调理。凡是能消除或改善上述病理变化的治疗方法,临床中都会产生不同的疗效。
如手法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引起的颈、肩、腿痛,采用“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对骨关节错位引起的疾病,常可手到病除。这种情况,症状的主要来源即不是粘连、疤痕、挛缩,也不是无菌性炎症,而是关节错位导致的力平衡失调,进而影响了周围神经血管的功能而产生的症状。我们通过手法治疗恢复了骨关节的正常位置,调整了失衡的力,周围神经、血管的功能便可迅速改善,使症状顿消。这种现象在临床治疗中是屡见不鲜的,用无菌性炎症解释显然是牵强的。
局限性压痛点的慢性软组织损伤,单纯用针刀局部松解治疗,可有即时的镇痛效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多可重复再现症状,有的患者反而出现临床症状加剧的现象。那么,这个时候疾病的主要病理变化应是既有三大类病理因素(粘连、疤痕、挛缩),又有无菌性炎症的存在,临床治疗起来,若能配合局部封闭,阻断疼痛的恶性循环,吸收炎症,针刀松解局部的粘连、疤痕或挛缩组织,即可做到标本同治的目的。
临床中,没有明确压痛点的慢性软伤类疾病,并不少见,如慢性腰背筋膜炎,慢性神经、血管卡压综合征等等。这种情况,患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力的失衡引起的韧带、筋膜的变性,我们通过临床症状及体征,正确分析、准确判断病变组织、解剖部位、精确治疗,也可手到病除。
如慢性腰背筋膜炎,主要是筋膜内的张力过大,肌肉硬度过大,使筋膜内神经传导异常、血运不畅、营养缺失而出现的临床症状。消除异常的张力,使筋膜的紧张度减弱是治疗的关键。在体表轻轻触按,并在双侧对比中寻找应力点,有时筋膜损伤局部会有明显的压痛如耳后筋膜损伤。针刀刺达浅筋膜并切开松解,可出现神奇效果(也可用钩针刀将浅筋膜划开1cm左右的口子)。较深部的韧带筋膜变性,局部没有炎症、水肿时,病变部位可无明显的压痛,针刀在关键部位松解之,可针到解除。
发现:肌肉硬度改变和颈浅、颈深筋膜、喙锁筋膜、阔筋膜、髂筋膜、筋膜等等的被侵,引起的症象很重要,筋膜的受损伤与远方涉及痛关系密切。对人体各层筋膜损伤的治疗,是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的重要一环。
综上所述,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类疾病,做到针刀、手法、封闭相互配合运用,可以达到较完善的治疗效果。
无论是骨关节错位,还是无菌性炎症,还是粘连、疤痕、挛缩,都首先表现为局部缺血,由血供障碍而引出了各种病理变化。显然,血供障碍应该来源于力平衡失调,如韧带变性、筋膜紧张、卡压或挤压了神经、血管,阻碍了正常的血液循环和神经正常的反射、传导功能。从根本上消除引起血供不足的力平衡,是消除和防止软组织进一步病变的关键。
所以,放血疗法也好,针刺疗法也好,按摩疗法也好,拔罐疗法也好,中药活血化瘀法也好,都是对慢性软组织损伤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都是通过各自的治疗手段改善微循环从而消除病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