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两渡河医院官方网站! 今日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媒体报道
肺炎球菌成儿童疾病元凶之一,父母要牢记两个关键时间点!
发布人:两渡河医院    发布时间:2020-08-31 01:25:00    阅读次数:2000

2008年据世界卫生组织估算,全球有近50万名5岁以下儿童死于肺炎球菌引起的疾病,而中国5岁以下儿童肺炎球菌疾病病例占到了全球总病例数的12%。根据《柳叶刀》2009年的一项研究显示,在中国,5岁以下儿童感染肺炎球菌性疾病的人数位列全球前列,每年约有3万名5岁以下儿童死于各种肺炎球菌性疾病。


及早进行预防接种,为宝宝构建起免疫屏障,让宝宝获得抵抗疾病的免疫力,是目前普遍推荐的对抗婴幼儿传染病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2020年8月22日,由健康时报、新浪健康、长沙晚报联合发起的以“双倍的爱,如此多骄”为主题公益直播活动,活动直播邀请了长沙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中心主任匡晓妮、湖南省人民医院儿童医学中心主任兼呼吸免疫科主任钟礼立、长沙市疾控中心免疫规划科科长张英,就小月龄宝宝如何科学抵御肺炎球菌侵袭,展开了探讨。


预防小儿肺炎要知道三点

 

重点一:疫苗接种是预防小儿肺炎有效手段


长沙市疾控中心免疫规划科科长张英介绍,要防范肺炎球菌的侵袭,就要在非国家免疫规划疫苗中首选肺炎球菌结合疫苗,尽早给小月龄宝宝接种,这类疫苗能有效预防儿童常见的侵袭性肺炎球菌性疾病,如侵袭性肺炎、脑膜炎、菌血症等疾病。通过接种肺炎球菌结合疫苗,不仅能提高小月龄宝宝自身对肺炎球菌性疾病的免疫能力,通过接种率的提升,还能有效防止肺炎球菌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减少侵袭性肺炎球菌性疾病的发病率;降低肺炎球菌抗菌素耐药性,从而减少抗生素的使用并减少相关支出。

 

重点二:接种量是选择疫苗的金标准


除非是急于预防某种传染病,只要有安全可靠的疫苗,无需纠结,直接接种。而对于选择已经上市的常见疫苗,在经济负担差异不大的情况下,排除疫苗本身的适应症和年龄限制后,首要筛选标准是疫苗是否经过了真实世界数据的检验。

 

经过真实世界数据验证的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有保障。比如一部分家长在给两岁以内的孩子选择肺炎疫苗时,会纠结是按程序给孩子接种13价肺炎疫苗,还是侥幸等孩子到了两岁后再接种23价肺炎疫苗。这个纠结其实是多余的。13价肺炎球菌疫苗和23价肺炎球菌疫苗,尽管都是预防肺炎球菌引起的疾病,但它们作用机制并不相同。

 

重点三:最佳接种时间一旦错过无法补


有些疫苗的接种时间可以适当地延后,但有些疫苗的接种时间窗口却非常狭窄,一旦错过就没法接种了,宝宝将暴露在疾病威胁下束手无策。因此,建议家长们优先给宝宝接种能预防肺炎球菌性疾病的疫苗,给宝宝上一份“健康保险”。


接种牢记2个关键时间点

 

时间点一:孩子6周龄开始接种肺炎球菌结合疫苗


长沙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中心主任匡晓妮介绍,通常宝宝出生30天后,也就是宝宝满月时,需要来儿保科进行常规体检。各位准爸妈和新生宝宝的家长都要记牢这个时间点。宝宝们的顺利降生仅仅是个生命历程的开始,宝宝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最初30天,是他们从胎儿到新生儿再到婴儿的重要转变时期,也是从母体过渡到外界、从宫内寄生生活过渡到个体独立生活的关键适应时期。


宝宝满月必须要办的事儿,其中42天(6周)首剂肺炎球菌结合疫苗的接种是小月龄宝宝抵御肺炎球菌性疾病侵袭的关键。

 

对于小月龄宝宝,要接种专门针对2岁以下儿童的肺炎球菌结合疫苗,而且应该抢在6周龄肺炎球菌在宝宝鼻咽部开始定植之前和宝宝体内的母传抗体开始下降之前接种,因此,肺炎球菌结合疫苗首针在6周龄时接种预防效果更好,加强免疫应于12-15月龄进行接种,尽早完成肺炎球菌结合疫苗的全程免疫。

 

时间点二:6个月内完成基础免疫


湖南省人民医院儿童医学中心主任兼呼吸免疫科主任钟礼立介绍,刚出生不久的小宝宝可以从妈妈体内获得母传抗体,保护他们免受疾病的侵害。但母传抗体是有有效期的,随着宝宝长大,尤其是6-11月龄的宝宝,由于母传抗体几乎降至最低水平,抵抗力进入低谷期。

 

而此时宝宝自身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善,还不能及时快速地清除细菌,于是很多传染病菌就抓住这个机会,入侵宝宝体内多个不同部位,给传染病提供了入侵机会,尤其是立秋之后的天气复杂多变,早晚室内外的温度和湿度差别很大,呼吸道黏膜的抵抗力相较平时会明显下降,细菌、病毒就会乘虚而入,尤其是诡计多端的“肺炎球菌”。要知道一个咳嗽或喷嚏就可以将细菌散播在空气中。因此,即使小月龄宝宝不出门,也能通过家人接触到。科学数据显示:6-11月龄宝宝侵袭性肺炎球菌疾病发病率最高。

 

最后,准妈妈和新手妈妈们要牢记2个关键时间点:30天预约首针,6周龄时首针接种,6月龄内完成基础免疫接种。这些都对小月龄宝宝科学抵御肺炎球菌侵袭起到了关键作用。

来源:健康时报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