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两渡河医院官方网站! 今日是:
当前位置:首页 > 护理天地 > 专科护理专科护理
颈椎康复【干货】
发布人:两渡河医院 发布时间:2024-04-20 04:07:03 阅读次数:448


颈椎解剖

颈椎(cervical vertebra)是头以下、胸椎以上的部位。颈椎共有七个组成,是脊柱椎骨中体积最小,但灵活性最大、活动频率最高、负重较大的节段。每个颈椎都由一个椎体、一个椎弓及七个突起(一对棘突、一对横突、两对关节突)所构成,之间由韧带、椎间盘连接形成颈椎。

图片

一、颈椎骨

颈椎骨是颈椎的骨骼。除了第一、二颈椎骨外,形状均以典型的椎骨相类似。

1、第一颈椎的特点

第一颈椎又叫寰椎,它没有椎体和棘突,由前后弓和侧块组成。

图片

2、第二颈椎的特点

第二颈椎又叫枢椎。它和一般的颈椎相似,但椎体上方有齿状的隆突称为齿突,此齿突可视为寰椎的椎体。

3、第七颈椎的特点

第七颈椎也称为隆椎,是颈椎最下面的一个,除了它伸向后方的棘突最长,其余结构和普通锥体一样,它隆突于皮下,随着颈部转动而转动,是临床上作为辨认椎骨序数的标志。

第三、四、五、六是普通颈椎,锥体较小,呈椭圆形,上面的横径凹陷,上位颈椎位于下位颈椎的凹陷处,互相嵌入增加了颈椎的稳定性。

二、颈部肌肉
1
浅层肌肉

颈部肌肉中,对视觉效果影响较大的是浅层的胸锁乳突肌斜方肌上束,其中胸锁乳突肌位于颈侧,斜方肌上束位于颈后。


1、胸锁乳突肌

胸锁乳突肌起于胸骨柄和锁骨内上缘,斜向上止于脸侧下颌的乳突。一侧胸锁乳突肌收缩使头向同侧屈,并转向对侧。两侧同时收缩则使头后伸。


2、斜方肌上束

斜方肌上束位于颈后,起于项韧带、颈椎棘突,止于锁骨、肩峰内缘及肩胛冈下缘。两侧同时收缩使头后仰,单侧收缩使颈向同侧倾斜、面向后仰旋向对侧


2
深层肌肉


颈部有很多深层肌肉,为了便于理解和记忆,可以按功能分为两类

第一类起于颈椎,止于颈椎之外的骨或韧带,作用是让颈椎向不同方向倾斜或旋转

第二类起于颈椎,止于其他颈椎或胸椎,作用是让颈椎向不同方向弯曲

这里需要领会倾斜和弯曲的区别,思考一下:内收下巴和向前抻脖子这两个动作,分别是倾斜还是弯曲?

斜角肌是位于颈前的第一类肌肉,起于颈椎横突,止于肋骨,两侧收缩时使颈前倾,单侧收缩使颈向侧前方倾。提肩胛肌、小菱形肌、头夹肌、颈夹肌是位于颈后第一类肌肉,两侧收缩使颈后倾,单侧收缩使颈向侧后倾。

颈长肌、头长肌属于第二类,附着于颈椎前部,收缩时使颈前屈,单侧收缩使颈向同侧前方屈。半棘肌属于第二类,附着于颈椎后部,收缩时使颈后伸,单侧收缩向同侧后方弯曲。后伸即向后弯,同上,注意和后倾的区别。

图片

三、颈椎骨之间的连接

各颈椎之间借椎间盘、韧带(前纵韧带、后纵韧带)、其他辅助韧带黄韧带、棘间韧带连接。

颈椎的连接主要有三种方式

第一 ,椎间盘。即追歼纤维软骨盘,是椎体之间的主要连接方式。

第二,颈椎的椎间关节。包括普通颈椎的关节突关节、钩

第三,颈椎的韧带。在颈椎椎体及椎弓周围有一系列韧带对颈椎的固定及限制颈椎的运动有重要作用。

后纵韧带较细长,虽亦坚韧,但较前纵韧带(人体内最长的韧带)为弱,位于椎体的后方,为椎管的前壁。在颈部脊柱、椎体的侧后方有钩椎关节,为椎间孔的前壁。钩椎关节的后方有颈脊神经根、根动静脉和窦椎神经;其侧后方有椎动脉、椎静脉和椎神经。

图片

椎弓椎间关节和韧带所连结。相邻椎骨的上下关节面构成椎间关节,由薄而松驰的关节囊韧带连结起来,其内有滑膜。横突之间有横突间肌,对颈脊柱的稳定性所起的作用很小。椎板之间有黄韧带,呈扁平状,黄色,弹性大,很坚韧,是由弹力纤维组成。棘突之间有棘间韧带和棘上韧带,使之相互连结。棘小韧带发育很好,形成项韧带。

图片

颈椎间盘特点:

第一颈椎与第二颈椎之间为寰枢关节,无椎间盘。从第二颈椎至第一胸椎共有六个椎间盘。每个椎间盘由纤维环、髓核和椎体的透明软骨板所组成,纤维环前部厚,后部较薄,其上下纤维均由软骨细胞与软骨板相连,组成一个封闭的球样体。不论外力从上下来,还是从左右来,它的体积均不变,压力则平均地分配到各个方面。

四、活动范围

颈椎的活动范围要比胸椎和腰椎得多,如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以及上述运动综合形成的环转运动。

五、生理弯曲

在颈椎的正常侧位X光片上颈椎呈轻度前凸。颈椎生理曲度的存在,能增加颈椎的弹性,减轻和缓冲重力的震荡,防止对脊髓和大脑的损伤

六、颈椎骨的血液循环
颈椎骨的血液循环主要来自椎间动脉。颈椎的椎间动脉多发自椎间动脉。颈椎的椎间动脉多发自椎动脉。椎间动脉一般一条,有时成对,沿脊神经根的腹侧,经椎间孔,分支进入椎管内。在椎间孔内分为三个主要分支

(一) 脊侧支:供应硬膜,硬膜外组织、黄韧带和椎弓的血液循环。

(二) 中间支:供应神经根和其脊膜的血循环。

(三) 腹侧支:供应硬膜、硬膜外组织,韧带和椎体的血液循环。

图片

图片【颈椎操,10分钟,一起来】      

这套颈椎操一共有十节,除了视频之外,还有图解!不要用力过猛,注意做动作时要慢慢来,不然会适得其反。赶紧收藏起来。

擦颈

第一节,颈部放松。用你的左手掌来回摩擦颈部,默念8下后,开始 捏后颈。然后换右手。

左顾右盼

第二节,上身坐直,头轻轻向左转90度,停留3秒,再轻轻向右转,停留3秒。分别做两个8拍。

图片

前后点头

第三节,把颈尽量慢慢向前伸,停留3秒,再慢慢向后仰,停留3秒。也分别做两个8拍。

             图片

肩颈舒缓

第四节,双手置于两侧肩部,掌心向下,两臂先由后向前旋转20、30次,再由前向后旋转20-30次。

图片

颈项争力

第五节,左手放在背后,右手手臂放在胸前,手掌立起向左平行推出。同时头部向右看。保持几秒钟。再换左右手。

摇头晃脑   

第六节,左右,前后,360度旋转5次,再反方向旋转5次。

图片

头手相抗

第七节,双手交叉紧贴颈后,用力顶头颈,头颈向后用力,互相抵抗5次。

图片

仰头望掌

第八节,双手上举过头,手指交叉,掌心向上。将头仰起看向手背。保持5秒。

图片

放眼望景

第九节,眼球顺时针,逆时针转动。闭上眼睛,手掌搓热,附在眼皮上片刻。睁开眼睛看向远方,远方最好是有绿色的树木。 

图片

按摩合谷穴

合谷穴在大拇指和食指中间的虎口处,把拇指 和食指分开,用另一手的大拇指经常按摩该处。可以缓解牙疼,眼睛疲劳头痛,咽喉肿痛,腹痛等等病症,对身体有好处。

我国人群颈椎病检出率高达64.52%

请将此文转发给每一个人!

声明:以上内容转自网络,仅供参考,不作为医疗依据!

图片

图片

颈椎病的正骨治疗

图片

仰头摇正法:

适用于枕寰、寰枢关节的旋转式错位。患者仰卧,低枕。术者一手托其枕部,一手托其下颌,使病人头部上仰(仰头可使c2-7颈椎后关节闭锁成定点),侧转,嘱病人放松颈肌(缓慢动2-3下),待头转到最大角度时,稍加有限度的闪动力,即可使错位的关节复位,此操作中有时可听到关节复位的弹响咯得声。也可取坐位操作。


低头摇正法:

适于颈椎2-6后关节旋转式错位。患者侧卧、平枕、低头(中段颈椎错位者约屈20度。下段颈椎错位者前屈须大于30度)术者一手轻拿其后颈,以拇指按压于错位的横突后隆起处下方作为定点,另一手托其面颊部作为动点,以枕部为支点,转动头部,当摇头至最大角度时,动点的手用有限的闪动力定点的拇指按压成阻力,使关节在动中因定点的阻力而复位。缓慢复位法根据需要可重复2-3次。


侧头摇正法:

适于颈椎2-6钩突关节旋转式错位及侧弯、侧摆式错位。患者侧卧、低枕、头前屈,术者一手托其耳区头部,另一手轻拿其后颈,拇指定点于错位之横突下方,将头搬起呈侧屈状作摇头活动,动作同低头摇正法。


俯卧摇肩法:

适用于第5颈椎至第2胸椎间的旋转式错位。患者侧卧、平枕,上肢垂直,手置臀部,术者立其后方,用拇、食指夹于错位关节的横突前后方,另一手扶于肩部,作向前推、向后拉的摇动,定点作对抗阻力,使旋转错位在摇动中复正,此法与低头摇正法复位原理及适应症相同,只是动点在下,改为摇肩,使作用力易于达到颈胸交界处。尤其对上位颈椎失稳的患者,可避免因低头摇正角度过大而损伤上颈段。注意摇肩时先将其肩向下推,以免关节闭锁影响复位。


侧向搬正法:

适用于颈椎2-6侧弯、侧摆式错位的钩突关节错位。患者仰卧,术者立于床头,一手拿其后颈并以拇指按住患椎横突侧方并向隆起处按压(侧摆者只按一点,侧弯者由下而上按压)。另一手托住下颌并以前臂贴其面颊部,两手合作将患者头向上牵引并屈向健侧再屈向患侧,(让错位关节先开后合),当颈屈向患侧至最大角度时,拇指定点不放松,,并与动点手协同作扳、按、牵联合闪动力以使错位关节复位,有时病人可改用侧卧位,去枕,用抬头作侧扳按动作,与侧头摇正法相同,抬头角度加大。c6-t2侧摆、侧弯式错位者,可将动点改为推肩拉肩法,此法必须使错位椎间侧屈活动度加大才能成功。

挎角搬按法:

适于c2-6后关节错位,或关节滑膜嵌顿,且关节肿胀者。患者取健侧卧位,低枕,将头偏向健侧前屈,充分展开患椎关节,术者双手拇指轻力弹拨其颈部紧张肌腱(提肩胛肌、夹肌多见)作滑膜嵌顿的诱导松解,使嵌顿的滑膜退出,并揉捏颈肌使之放松。然后一手拇指定点于肿胀隆起的偏下方,另一手扶对侧头面部,将头搬起屈向健侧前外45度,再搬头向患侧后外45度,如此斜向扳按压该隆突关节,重复2-3次即可复平。

俯卧冲压法(旋转分压法):

适于颈胸交界区(c6-t3)的关节错位。以c7棘突左偏,t1棘突右偏伴压痛为例,患者俯卧于软枕上,头在床边悬空,面向颈部放松。术者立于床头,右手掌根部按于c7棘突左侧,力点落在椎板(棘突根)部,左手掌根部按于t1-t3棘突右旁作定点,令患者深呼吸,当其呼气时,术者双手用有限度的冲压力下按,右手动点力稍加大,可重复2-3次,由于术者双手作用力方向不同,对旋转式错位较易复正。对滑脱式错位,可改为双拇指同按于后突的椎旁两侧,在双掌牵位头颈时双拇指加按压力,以达到牵引推正之目的。本法亦常用于胸椎段错位。


侧卧推正法:

适用于各种前后滑脱式错位,对颈轴变直,反张者有效,患者侧卧,平枕、低头,术者用拇指、二指夹持后突棘突两旁椎板处作定点,另一手托其下颌,使头作前屈后仰活动。当仰头时,定点之手稍加力向前推动,使反张的椎体在运动中被推正。滑脱较重者,用牵引下推正较易成功,或取仰卧位于推正时加牵引力,亦可复正。

牵引下正骨法

方法:用qy-6型牵引椅。牵引重量,16-20kg,时间5-15分钟。

手法:选用推正法(滑脱式),摇正法:摇头、摇肩(旋转式),搬正法(侧摆式)、综合法(倾仰式、混合式)、反向运动法(斜角肌)


适用于颈椎间盘突出(膨出)、椎间盘变性并发错位(徒手复位困难者)多关节多型式错位,倾位、仰位式错位及骨质增生合并错位者。利用牵引使椎体间隙相应增宽,加大三条纵韧带拉压力,有利于前后滑脱式错位的复位。牵引后选用摇正法、推正法、侧向搬按法复位,对小关节有交锁和滑脱嵌顿者较为安全和适用。研究证明,对于老年人的椎间盘变性并发错位,用牵引下正骨法复位,较安全,舒适(无痛)而且疗效显著。本法对于重症颈椎病病人,可以减少其手法复位的副损伤或免除手术之苦。对于c1c2错位同时伴有眩晕者,应先用卧位徒手复位,再用本法治疗中下段颈椎错位,以避免因牵引剌激椎动脉而致眩晕加重。牵引下正骨法与上述徒手正骨法原理相同。


患者坐于qy-4型牵引椅上(牵引力及角度同牵引疗法)。术者站其后,双手扶病人双肩缓慢向后拉至一定角度,再缓慢向前推回中立位,嘱患者双手随身体做前后摆动,颈肌放松,此为预备(放松)手法。

9.1 牵引下推正法:

适于前后滑脱式、倾位、仰位式和左右旋转式错位者。术者双手拇指定点于后突之棘突旁椎板处(滑脱、倾仰者定位于同一棘突旁,旋转者定点于棘偏处左右不同棘突部),双手拉其双肩到最大角度,向前推动时双手拇指加力推正之。若颈椎为前滑脱(暴力性损伤),则改为由前向后推,拇指定点于前滑脱的椎体横突前侧,左右侧分别进行,术者站于病人的侧方。


9.2 牵引下摇正法:

适用于c2-t2旋转式错位者,或作为颈椎关节紊乱的常规调整法。手法与徒手低头摇正法及摇肩法相同。选用复位角度后,让患者双手抓住坐椅后部以保持颈部前屈位,术者一手拇指按压一选好的定点隆起横突后侧,另一手用摇头或摇肩法完成正骨。以c4c5椎间左右旋转式错位为例,触诊横突部c4右侧后突,c5左侧后突,取30度牵引角度,左手坶指定点c4右侧后突的横突,右手扶下颌作摇头动作,在头右转达最大活动度时,左手拇指加阻力,以迫使c3c4椎间复位。可重复2-3次(缓慢复位法),或加闪动力(快速复位法)。术者改用右手拇指定点”c5右隆起之横突后侧,左手托扶下颌作摇头活动,当左转头达最大角度时,右手拇指加阻力,迫使c4c5椎间关节复位,可加闪动力或重复2-3次。如错位在颈胸交界处(c6-t2),则改用摇肩法,以拇指按于横突后侧或棘突偏歪处为定点,另一手掌由前向后推肩,(单侧肩后旋使上体活动),重复3-5次,再如法做另一侧。


9.3 牵引下搬按法:

适用于侧弯侧摆式错位(钩突关节错位)。术者一手虎口扶于错位椎旁隆起之横突侧方(力点以第二指掌关节处为主)作定点,另一手握患者对侧肘部或腕部,徐徐用力向下拉,使患者颈部侧屈20度左右,此时定点手加力推按,然后还原,重复3-5次,颈椎关节侧摆复正即完成。若为系列“c”形侧弯或“s”形侧弯,则应按序列每个按压复位,先作健侧(无症状侧),后作患侧(有症状侧)。


10 反向运动法

用于松解肌痉挛、肌性牵涉性痛和肌肉的挛缩。如颈椎病正骨治疗后屈颈时仍感颈连背处有牵拉性疼痛者。患者坐于凳上,术者立于其后,用同侧拇指或屈肘按住病人背部痛点(稍上),另一手扶其肩部,嘱患者头先仰,然后用力前屈,在病人前屈头时,术者用力按住痛点,力的方向与屈头方向相反,使痛点肌肉因两人作用力相反而得以松解,反复1-3次,常可使顽固性痛点消失。又如,钩突关节错位引起斜角肌痉挛,用牵引下正骨复位后,触诊时仍有肌紧张者,亦可应用牵引下反向运动法使之松解,对于颈肩综合征或老年性肩周炎者,如触诊时有后斜角肌紧张者,同时可触及c5-c7横突前方隆突处压痛,作头手对抗或肩手对抗法,同样可起到作用。

 龙氏正脊疗法与颈椎病——正骨推拿疗法



正骨推拿疗法是治疗颈椎病病因分型中颈椎关节功能紊乱型的主治法。它是以中国医学传统的伤科正骨、内科推拿法为基础,与现代脊柱生理解剖学、生物力学相结合,根据脊椎小关节错位的病理变化,研究出的治疗脊柱关节错位,椎间软组织劳损,关节滑膜嵌顿和椎间盘突出等病症的有效方法。这种手法既治骨又治软组织、具有准确、轻巧、无痛、安全及有效的特点。


正骨推拿法的手法操作分为四步,即放松手法;正骨手法;强壮手法及痛区手法。

放松手法:

其目的使患者颈椎上下6个椎间以内的软组织充分放松,主要通过掌心和拇指揉法,也可应用擦法、按法和摩擦法,在棘突、横突附着的肌腱紧张压痛点处做震法。手法应柔和轻松,避开椎小关节肿痛处,或者使用轻手法。


正骨手法:

分快速复位法和慢速复位法两种。前者多适用于青壮年及健壮者。后者适用于儿童及有骨质疏松的老年人,对体质弱和急性期疼痛剧烈不能接受快速复位手法者,也可应用缓慢复位法。快速复位法应先选好定点动点,在操作中加一个有限制的闪动力,以使颈椎关节因受短速有力的闪动力而复位。缓慢复位法的动作与快速复位法基本相同,只是不用闪动力,重复3-5次的连续动作,让关节在运动中受定点的阻力和动点的动力而还纳复位。


3 强壮手法:

对于椎旁硬结粘连组织,可用弹拨、拿捏、推拿等理筋法,以散结调理软组织的平衡机能。对于松驰、萎缩的软组织,可用指针点、捻、叩打、摩擦生热等法,以温热补气与强壮,并可选取一组穴位行调和阴阳,行气活血的补益法。强壮手法对病程长,体质虚弱和老年病人尤为必要,同时对颈椎关节失稳有康复作用。


4 痛区手法:

脊柱病除椎旁疼痛外,由于神经、血管继发性损害,还可在四肢、头、胸、腹部出现症状和病症。传统推拿以病症局部治疗为主,治脊疗法的正骨推拿法则是以脊柱部位治疗为重点,只要祛除(改善)脊柱病的骨性压迫,临床症状常可立竽见影地减轻或消除,局部病症也可不治而愈。但对病程长,症状重的病人,在结束治疗之前,于脊柱复位后,应在痛区局部常规施行简易手法,起到促进局部组织康复的作用。根据局部症状可以选用补虚泻实的手法。常用手法有揉法、搓擦法、捻弹法、捏拿法、震颤法、叩打法,点穴法和运动法等,必要时随症选用。


正骨推拿的要领在正骨,其它手法可以随症变通选用。正骨手法的目的是达到复位。一般选1-4种正骨手法即可,治疗时间短暂而快捷。揉法可以贯穿于整个手法治疗的每个阶段



来源:信息指南吧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此公众号所转载的所有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非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原作者或编辑认为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通知我们,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文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