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两渡河医院官方网站! 今日是:
当前位置:首页 > 护理天地 > 护理动态护理动态
【健康】喝茶“养秋”!茶性一览表,最适合秋天喝的茶是……
发布人:两渡河医院 发布时间:2022-10-03 08:51:46 阅读次数:1124




广东人的生活离不开茶,喝茶,不仅要讲茶叶,还要讲茶性。


秋天到了,随着气候的变化,杯子里的茶叶也该换换了!



秋天喝什么茶最养生?


我国的茶品类众多,按照色泽和发酵程度可分为绿茶、黄茶、白茶、青茶、红茶、黑茶、花茶七类。


图片


常见茶叶性味表





种类

茶性

禁宜人群

绿茶

性味寒苦

适合胃热者饮用;脾虚者不宜过多饮用

白茶

性凉微寒

适合胃热者饮用

黄茶

性清凉、平缓

适合大部分人群

乌龙茶

不寒不热

适合大部分人群

红茶

性温热

虚寒体质和老年人宜饮用

黑茶

性温偏醇

阴虚内热的人不宜饮用

花茶

性温

适合大部分人群


图片


根据我国的气候特点,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每个季节都有最合适饮用的茶:


春——花茶,其味甘性凉,并有芳香气味,有助于散发冬天积聚体内的寒气,畅通人体气血,强健肝脏功能。


常见的花茶有桂花茶、茉莉花茶、玉兰花茶等。


夏——绿茶,其味略苦微甘、性寒凉,有解热消暑养阴、清心止泻疗疮的功效,最宜夏季饮用。


我国十大名茶中杭州狮峰龙井、苏州洞庭碧螺春、安徽黄山毛峰、安徽六安瓜片、河南信阳毛尖等,均属绿茶。


图片


秋——青茶,青茶即乌龙茶,是一种半发酵茶,其味微涩、微甘,不寒不热,具有生津止渴、清除积热、润喉润肤的作用,可对抗秋季燥邪。


乌龙茶的名品有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大红袍、凤凰水仙、冻顶乌龙等,其中前两者名列中国十大名茶之列。


冬——红茶、黑茶,这两种茶味甘性温,有蓄养阳气、生热暖腹的功效,能增强人体对寒冷的抗御能力。


红茶的代表产品如安徽的祁门红茶、云南的滇红茶,以及色红如荔枝的荔枝红等。


黑茶传统上主要在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使用,因此有“边茶”之称,常见的有湖南的安化黑茶、湖北的蒲圻老青茶、四川的南路边茶、云南产的普洱茶等。


图片



最佳的饮茶时间表


喝茶是个健康的好习惯,因为茶叶含有多种抗氧化物质与抗氧化营养素,的这些成分大多有益于人体健康,如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和免疫调节等功能。


不过,在什么时候喝,功效能发挥得更好,很多人就不清楚了!


图片


01

第一杯茶:8点半-9点半


第一杯早茶,用200毫升沸水泡3克茶叶,这个用量及在这段时间饮用,可以起到提神醒脑、抗疲劳的作用。


特别适合:需要工作一整天的上班族。


02

第二杯茶:14点-15点半


第二杯午茶,可以用180毫升沸水冲泡4克茶叶,这个用量及在这段时间饮用,对于降血脂、保护血管有一定好处。


特别适合:年龄偏大、三高以及中午吃的比较油腻的人群。


03

第三杯茶:18点-19点


第三杯晚茶适合在18点-19点喝,也可以在晚饭半小时后喝。


可以用150毫升沸水冲泡2克茶叶,这个用量不会过浓,不会影响夜间睡眠,而且在这段时间内饮用,能够起到降血脂、助消化的作用。


特别适合:三高以及晚上应酬比较多的人。


图片


秋天饮茶注意

01

少用保温杯


很多人认为保温杯泡茶会析出杯子里的重金属,其实保温杯没有那么脆弱。


一般来说,如果用的是正规合格的食品级不锈钢,比如316、304不锈钢,正常使用是不用担心安全问题的。


不过,用保温杯泡茶会影响口感,使茶水更为苦涩。


而且保温杯泡茶很容易因为茶水太烫而烫伤口腔。


据研究显示,经常喝温度超过62°C茶的人,胃壁较容易受损,易出现胃病的病症。


02

不要空腹喝


空腹喝茶对肠胃有直接的刺激,尤其是空腹饮浓茶很容易导致茶醉的现象。 


要知道,茶醉不比酒醉轻松,茶醉的时候,虽觉胃中虚困,但又像有什么东西装在里面,在胃和喉咙中翻腾,想吐吐不出来,严重的会头昏、耳鸣,浑身无力。 


解决醉茶的方法也比较简单,一般来讲,只要喝一碗糖水就可以了。


03

不宜喝太浓的茶


古人云“淡茶温饮最养人”。不宜喝太浓的茶。浓茶含有较多咖啡因,茶碱也比较多, 刺激性强,特别是女性在孕期更不宜喝浓茶。


一般来说,冲泡乌龙茶时,以1:15的茶水比,冲泡1分钟左右,即可收获最佳口感。


切记冲泡时间不要过长,否则不仅茶汤色暗、味差,失去品尝价值,其营养价值也大大降低。


04

茶与酒要分开


在酒后喝茶对肾脏是不利的。 


因为,茶水中所含的茶碱本身有着利尿的作用,但在酒后酒精转化的乙醇还未完全分解时饮茶,人体会因为茶碱的利尿作用将乙醇引入肾脏!


乙醇对于肾脏有着极大的刺激性,这一过程对肾脏功能将造成损害。

来源:养生中国、中国中医药报、生命时报、广东卫生信息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