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很重视头部的疼痛,根据头痛的部位来分经论治、分经辨证。前额痛,连到眉棱骨的属于阳明经,阳明循身之前,行于头面部;太阳行于头之后,所以后头痛是属于太阳;少阳行于头的两侧,所以两侧头痛属于少阳经;足厥阴肝经上额交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以黑质纹状体通路的退变为主要特征,多在60岁以后发病。主要表现为患者手脚或身体的其他部分的震颤,动作迟缓,身体僵硬。1817年英国的内科医生詹母·帕金森,在一篇名为《震颤麻痹论文》的论文(Essay on the Shaking Palsy)中描述了这些症状:行动迟缓、肌肉僵直、四肢颤抖、步伐拖曳、忧郁及痴呆等。当时还不知道该病应该归入哪一类疾病,故称该病为“震颤麻痹”。帕金森病是老年人中第4位最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在≥60岁的人群中,1%患有此病;在>40岁的人群中则为0.4%。本病也可在儿童期或青春期发病。帕金森的病因迄今为止仍不清楚。目前的研究倾向于与年龄老化、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等综合因素有关。病理生理改变为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变性,导致脑多巴胺缺乏;致使壳核和尾状核相对兴奋而引起帕金森病。
笔者认为,帕金森病的黑质合成多巴胺不足是与脑内供血直接相关。多巴胺的合成和代谢在脑内存在多条DA递质通路,最重要为黑质-纹状体通路。
旋酪氨酸,经细胞内酪氨酸羟化酶(TH)转化为L-DOPA再经过多巴脱羧酶(DDC)转化为DA,DA通过黑质-纹状体束作用于壳核和尾状核细胞黑质中DA最后被单胺氧化酶(MAO)(神经元内)、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胶质细胞内)、分解成高香草酸(HVA)。
也就是合成多巴胺的原料是来自血流中,合成原料的缺乏是不能合成多巴胺的主要原因。供应中脑、黑质的血液是来自大脑中动脉,大脑中动脉则是颈内动脉直接的延续,是大脑最主要动脉之一。而支配颈内动脉神经来自于颈上交感神经节,大脑前动脉丛及大脑中动脉丛皆是颈内动脉分支形成。
即大脑中动脉的供血是受颈上交感神节经影响。故能够引起颈部病变的因素就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引起颈上交感神经的兴奋度,从而引起下游大脑中动脉的血供。也就有可能造成合成多巴胺的原料即血液供应不足,多巴胺不足是结果,其间接原因是大脑中动脉供血不足,而直接(主要)原因则是颈部肌肉筋膜等软组织损伤所致。
从颈部解剖特点可以看出是颈部是大脑与躯干的桥梁,是头与身体的枢纽,颈部肌肉分层较多(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头上斜肌、头下斜肌、颈多裂肌、颈回旋肌、头最长肌、前、中、后斜角肌、肩胛提肌、颈半棘肌、头半棘肌、头夹肌、颈夹肌及斜方肌),筋膜包裹的肌肉也是影响肌组织内静脉回流的一个原因,颈部静脉的回流直接影响到脑部静脉的回流。
不论是神经、还是血管在进出肌肉组织时,都是斜穿组织壁,这些组织壁都是致密结缔组织组成的筋膜,是深筋膜的一部分。确切的说是深筋膜的中间膜,中间膜是深筋膜的一个极其庞杂的部分,位于深筋膜的内、外套层之间。中间膜分隔包绕肌肉、肌群、腺体和大的血管神经干等,分别形成筋膜隔、肌间隔、筋膜鞘筋膜囊和血管神经鞘等。
肌肉筋膜等软组织的损伤有一个特点,往往不被临床所重视,那就是肌肉筋膜等软组织损伤所致的“台布效应”,即在一点施力(损伤点)可以引起施力(损伤点)远端筋膜等组织的牵拉,这样就有可能造成此处肌肉筋膜等软组织的损伤,而引起彼处的筋膜等组织受到牵拉,从而使非损伤部位的神经、血管遭受牵拉或卡压,导致神经的传导速度以改变(快或慢),血管的管径变细、流速改变(快或慢)。
根据以上的肌肉筋膜等软组织损伤的特点,结合笔者近20年的针刀临床经验及体会,采用针刀颈背部软组织松解治疗帕金森病疗效显著,电话随访所治患者疗效非常满意。针刀颈背部软组织松解治疗帕金森病操做简单,无药物及其他治疗方法的不良反应,易于学习,便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