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两渡河医院官方网站! 今日是:
当前位置:首页 > 科研教学 > 学术交流学术交流
针刀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多卡理论
发布人:两渡河医院 发布时间:2023-01-16 05:25:39 阅读次数:978




    腰腿痛是当前威胁健康主要问题之一。腰突症是引起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90%以上的腰突症可成功地应用保守治疗临床上一般把腰腿痛症状消失作为腰突症临床治愈的重要指标。针刀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效果已公认。针刀治疗腰突症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针刀很难进入椎管,但针刀可有效的解除引起腰腿痛的一些环节。





针刀治疗腰突症至少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腰椎后关节及腰神经后内侧支

2、椎间孔的纤维隔 

3、继发性神经多卡点 


1

腰突症时腰椎后关节及腰神经后支的病理改变:

椎间盘与后关节“三位一体”。

椎间盘突出→椎间隙变窄→后关节的病变→后关节炎症→神经根炎

针刀治疗后关节病变→神经根炎症消除→腰腿痛消失

后关节炎症→腰神经后内侧支卡压、神经多卡机制

腰突症→腰神经后内侧支易卡压→腰神经后内侧支卡压
综合症→腰痛

针刀可解除腰神经后内侧支卡压,解除腰痛。

2

腰椎间孔内的纤维隔在腰突症中的意义:  

  腰突症导致腰腿痛的机制

1、机械压迫机制(牵张机制、嵌压机制)

2、化学炎症机制

3、免疫机制

椎间孔纤维隔部分附着于横突根部

神经根的活动是以椎间孔外口为枢纽

纤维隔松解→神经松驰→腰腿痛消失、针刀可松解纤维隔


3

神经多卡损伤机制在腰突症中的意义:

      (一)神经纤维的生理功能

       1、神经纤维的几个基本概念:神经元=胞体+突起、轴索外包髓鞘或神经膜,称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的功能:①传导兴奋②运输物质(轴浆运输);轴浆运输 顺向 快   速、慢速轴浆运输、逆向周围神经的结构  神经元突起    *神经纤维有髓鞘膜—雪旺氏细胞无髓:直径< 1μm神经递质、合成酶、蛋白质

      (二)慢性周围神经卡压的病理变化

         周围神经:

       1.神经纤维及其相应的雪旺细胞 

       2.结缔组织纤维管形结构:内膜、束膜、外膜

       3神经内微血管

        神经受压,局部缺血,血——神经屏障破坏,微循环障碍,轴浆运输缺氧 性阻滞,神经内水肿,导致神经纤维过敏和自发放电,而出现疼痛。周围神经受卡压,可引起疼痛,感觉和运动障碍,及营养功能障碍。 

        (三)双卡综合症及多卡综合症

          神经双卡综合症:一条神经近侧受到卡压或损伤,除了引起相应的临床症 状外,还可使该神经的远侧对卡压的易损伤性增强,原来并不引起神经损伤的压力,即可导致卡压性损伤。

          神经多卡综合症:同上所述,神经近侧损伤,导致其远侧多处出现卡压性 损伤。 临床上存在着多种神经多卡性损伤,如腰突症、腰椎管狭窄症、颈椎病等。

        (四)神经多卡损伤机制在腰突症中的意义 

          腰突症应属于一种慢性神经卡压症,从临床角度看其中存在着“多卡”机制。 

         1、腰突症引起的神经痛,以其分支途径易卡压处者为疼痛常见者。如:

         ①腰脊神经后支及后内侧支在途径横突根部及副突、乳突间骨纤维时易受卡压,临床产生腰椎旁疼痛。

         ②腰4、5、骶1神经根之纤维组成臀上神经,而臀上神经在跨过坐骨大孔之上缘后反折向上易受卡压,临床上出现臀痛。

         ③腓浅神经斜穿腓骨之表面,易受卡压,临床常出现小腿外侧麻木疼痛。 

         2、腰突症病人,早期手术髓核摘除,术后腰腿痛消失彻底。病程较久者,常残留症状。从多卡机制解释:腰突症病程久者,继发性卡压点呈慢性炎性改变,局部产生粘连、增生、疤痕形成,虽原发卡压解除,继发卡压点由于自身的病理改变,局部神经卡压表现未能随之解除。 

         3、神经轴流是双向性的。

         上位卡压可影响下位轴流,下位的卡压亦可影响上位的轴流。上位卡压的纠正可改善下位的轴流,下位卡压的纠正亦应可改善上位轴流。可认为针灸、推拿、理疗、体疗等方法有促进轴流、提高神经纤维对卡压的耐受性的作用。针刀治疗腰突症是治本之法。 

        4、笔者10年来试以针刀为主,从松解继发性卡压点入手治疗腰突症千余例,腰突症手术后综合症数百例,获得满意疗效。

4

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一)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1、适应症:
针刀治疗可选用于各类各期的腰突症,亦可与其它治疗方法相配合。
2、禁忌症:
针刀疗法作为一种闭合手术方式,有与各种手术相同的一些原则性禁忌症。如:
①感染性疾病
②严重内脏疾患的发作期
③施术部位皮肤破损,局部红肿热痛及皮肤疾患
④施术部位深部脓肿
⑤凝血机制不健全者。


(二)针刀腰椎后关节囊及腰神经后内侧支松解术
        1、适用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并有腰椎后关节病变及腰神经病后内侧卡压者。
       2、临床特点:腰痛明显。突出椎间盘相应的一侧或两侧后关节压痛,伴放射痛或不伴放射痛。相应的棘突压痛。髋膝屈曲试验阳性。 
       3、针刀治疗:
       病人俯卧,局部常规皮肤消毒铺巾,戴消毒手套。0.5%利多卡因局部浸润,达腰椎后关节及附近。右手持4号针刀,在病变椎间隙,棘突旁开1.5—2cm插入针刀,在按压在局部的左手拇指的帮助下,刀口线顺骶棘肌纤维走向,摆动式逐渐深入,达椎板及后关节。以左手拇指为支点,紧贴骨面,将后关节囊后外侧及椎板周围的软组织,连同腰脊神经后内侧支推剥开。探索到关节突关节最隆突处外下方之副突,将附着的乳突副突间韧带推剥开。再自后关节最隆突点下方约0.5cm处,紧贴骨面,向上将附着的关节囊推剥开一部分。

        去除针刀,注入“史氏液”10ml,达后关节处。(“史氏液”,即史可任推荐的,用于注射疗法的注射用药液,其组成为:2%利多卡因5ml+确炎舒松A10mg+litB12100μg+生理盐水至20ml)创可贴覆盖切口,按压5分钟。病人侧卧,作腰部斜搬,左右各一次。术后病人卧床休息3天,1周内避免腰部剧烈活动。 


(三)针刀腰椎间孔口纤维隔松解术
       1、适应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并有神经根紧张性损伤者。
       2、临床特点:患者腰腿痛明显,相应椎旁压痛放射痛明显,患肢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足背伸试验阳性。
       3、针刀治疗:
       病人俯卧,局部常规皮肤消毒铺巾,戴消毒手套。0.5%利多卡因局部麻醉,达横突根部。 在病变椎间隙,棘突旁开3cm左右,参考X线片,确定进针点,右手持3号针刀,针刀口不宜太锋利,在按压在局部的左手拇指的帮助下,刀口线顺骶棘肌纤维走向,摆动式逐渐深入,探索达横突根部。以左手拇指为支点,紧贴横突骨面,作横突根部附着结构推剥松解手法。针刀头滑过横突上缘,向内侧45°角,谨慎摆动式向深方探索,达椎间孔外口,紧贴骨面,作适当推剥松解手法。 
       去除针刀,用长7号穿刺针,刺达横突根部及椎间孔外口,回抽证实无血液及脑脊液,注入“史氏液”10—15ml。压迫针刀孔,创可贴覆盖。病人仰卧,休息20分钟,证实无不良反应,作患下肢直腿抬高手法10次。术后卧床休息3天,一周内避免剧烈运动。 
        4、注意点:
       作椎间孔外口松解手法,有一定风险。
      ①针刀进入椎间孔可能刺破硬膜束。
      ②向深方有可能损伤腹主动静脉。无经验者不宜操作。仅松解横突根部临床即可有效。
      ③注入“史氏液”时必须回抽,证实无血液及脑脊液时,方可注药。
      ④注“史氏液”如过深有可能阻滞腰椎交感神经节,可出现下肢温热感。故须卧床休息20分钟观察,以防意外。 

(四)针刀臀上神经松解术
       1、适应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兼有臀上神经卡压者。
       2、临床特点:病人诉说臀腿痛明显,行走时明显感觉臀部“吊筋”,并可引及大腿外侧、小腿外侧。自髂后上棘向下向外各5cm处定一点。该点与髂后上棘两点作一连线。用拇指作深层触摸,可明显触摸到在该线处有一紧张索条状结构,压痛明显,并与病人所诉之“痛筋”一致。 
      3、针刀治疗:
      病人俯卧,上述连线之中下1/3交点为进针刀点,局部消毒、铺巾。0.5%利多卡因局部麻醉达髂骨。左手拇指触摸并固定该痛性条索状物。右手持3号针刀,进针刀,刀口线顺臀大肌纤维摆动式深入,达该条索物,顺该条索物走向,作多点切开其致密肌膜。再顺该条索走向摆动深入,达髂骨。紧贴髂骨作横向推剥松解。
      去针刀,注入“史氏液”10ml,压迫5分钟,创口贴覆盖。病人仰卧,作极度屈髋屈膝动作5次,被动蹬腿5次。
一周内避免剧烈活动。 
       4、注意点:
       在髂骨面松解时,针刀必须紧贴髂骨面,作推剥手法,不能行切割手法,防止损伤臀上神经及伴行的臀上动静脉。 

(五)针刀腓浅神经松解术
      1、适用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兼有腓浅神经卡压者。
      2、临床特点:病人主诉小腿外侧及足部“吊筋”、麻痛、行走时明显有时呈间隙性跛行。检查:腓骨小头与外踝作一联线,将此线分成3等分,在中1/3处有明显压痛和向下放散痛,并与病人所诉之“吊筋”相符。 
      3、针刀治疗:
       病人侧卧,患侧在上,健侧下肢伸直,患侧下肢稍屈,搁于健肢。在上述联线之中1/3处,触摸及最痛的1-2点作进针刀点。常规皮肤消毒、铺巾。0.5%利多卡因局麻。右手持4号针刀进皮,顺腓骨走向作深筋膜多点切割手法。再深入达腓骨,紧贴腓骨作横向推剥。

来源:针刀医师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此公众号所转载的所有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非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原作者或编辑认为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通知我们,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文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