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两渡河医院官方网站! 今日是:
当前位置:首页 > 科研教学 > 科研动态科研动态
针刀疗法治疗膝关节鹅足囊炎
发布人:两渡河医院 发布时间:2018-01-04 05:29:05 阅读次数:2099

小针刀疗法与局部注射疗法治疗鹅足滑囊炎87例疗效对比观察


目的 探讨小针刀疗法与局部注射疗法治疗膝鹅足滑囊炎的临床疗效,总结治疗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87例鹅足滑囊炎患者,其中针刀治疗48例(有2例患者因局部注射治疗无效,后经针刀治疗后好转,亦归入针刀治疗组),局部注射治疗39例。均在治疗前及治疗结束2周后进行VAS评分,评定疗效。

结果 VAS评分:2组治疗前后疼痛均有明显改善,其中针刀治疗组疼痛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局部注射治疗组(P<0.01);总有效率:针刀治疗组与局部注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 与局部注射疗法相比,小针刀疗法明显提高了对鹅足滑囊炎的治愈率及有效率。




鹅足滑囊炎;针刀治疗
膝鹅足滑囊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主要表现为膝关节内侧疼痛,活动时,尤其是膝关节屈曲、外旋、外展时疼痛加重。目前常见治疗方法有推拿手法治疗、封闭治疗、针刀治疗等。笔者共治疗鹅足滑囊炎患者87例,分别采用针刀治疗及局部注射治疗,通过对比观察,小针刀治疗疗效明显优于局部注射治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自于我科门诊,共87例。其中小针刀治疗48例:男性21例,女性27例,右侧发病26例,左侧发病22例,发病年龄在35岁-72岁之间,病程7天-2年,平均(95.07±32.91)d;局部注射治疗 39例:男性17例,女性22例,右侧发病16例,左侧发病14例,发病年龄在34岁-73岁之间,病程5天-2年,平均(99.54±29.63)d;2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中医诊断标准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及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标准,并参考相关文献报道[3]制订。①有外伤或慢性损伤史,好发于中老年患者。②膝关节内侧鹅足滑囊处疼痛、肿胀及压痛明显。③疼痛严重时膝关节活动受限。

1.3治疗方法

1.3.1小针刀治疗组:患者仰卧,患膝微屈外旋,内侧朝上,在膝关节内侧找到压痛点,用标记笔标记。术者戴无菌手套,常规消毒、铺巾,以2%利多卡约1.5ml加生理盐水3.5ml在定位点做局部浸润麻醉。刀口线与肢体纵轴平行,垂直进针,直达胫骨内侧髁骨面,纵行切割3-5下,在切开滑囊壁时有突破感,然后针体呈45度倾斜,左右横向铲剥2-3下后出针。治疗完毕贴盖无菌敷料贴。并嘱患者3 天内患膝勿着水,以免感染

1.4.2局部注射治疗组:体位、定位、消毒、铺巾方法均同上, 2%利多卡约1.5ml加曲安奈德10mg、生理盐水7.5ml在定位点垂直刺入滑囊。如滑囊内有积液,先将积液抽出后作局部注射,治疗完毕贴盖无菌敷料贴。并嘱患者3天内患膝勿着水,以免感染


2疗效评定方法

2.1 患者疼痛评分方法

采用VAS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视觉模拟评分法)[4],根据患者主诉疼痛缓解情况反映疗效。VAS评分法具体为:采用250px的直尺,现场指导患者,刻度“0”处表示无痛,刻度“1O”处表示绝对不能忍受的疼痛。在患者明白了直尺所表示的意义后,令其在直尺上标注其所感受到的疼痛程度所处的相应位置。位置的标注可以精确到mm级。医生根据病人治疗前后标出位置的差值做为其疗效评判的分数。记录时间:治疗前记录一次,治疗结束2周后再记录一次。

2.2 临床疗效评定方法

疗效评定标准,分为临床控制、显效、有效、无效四级。具体如下:①临床控制:治疗后VAS评分为0或VAS评分缓解率>75%;②显效:治疗后VAS评分缓解率50%-70%;③有效:治疗后VAS评分缓解率25%-50%;④无效:VAS评分缓率<25%或无缓解。 (缓解率%=100-(VAS1-VAS2/VAS1)xlO0。VAS1为治疗前评分值,VAS2为治疗后评分值)。

2.3 统计处理:用 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各组自身治疗前后比较使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使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积分比较:见表1。治疗后两组VAS积分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针刀治疗组与局部注射治疗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针刀治疗组对患者疼痛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局部注射治疗组。< span="">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VAS积分的比较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针刀治疗组

48

7.47±2.01

1.93±0.79①②

局部注射治疗组

39

7.38±2.10

2.97±1.52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1< span="">;与对照组比较,P<0.01。< span="">


3.2 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临床控制率:针刀治疗组与局部注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o1);总有效率:针刀治疗组与局部注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o5)。< span="">

表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组别

n

临床控制

显效

有效

无效率

总有效率

针刀治疗组

48

40(83.33%)

4(8.33%)

3(6.25%)

1(2.08%)

47(97.91%)

局部注射治疗组

39

26(66.67%)

5(12.8%)

4(10.25%)

4(10.25%)

35(89.74%)

注:有2名患者行局部注射治疗后病情无明显好转,后接受针刀治疗,亦归入针刀治疗组。

4 病案举例

患者李某,女性,54 岁,农民右膝部内侧反复疼痛4月,加重3天2012年7月12日就诊患者长期从事农业劳动,起初每因劳累即感右膝部酸胀疼痛,休息后可缓解,渐至疼痛加重难忍,休息后亦无明显缓解。查体:右膝关节鹅足止点压痛(++),肿胀(+),右膝关节活动度:屈曲90度,过伸-5度;VAS评分:8分。双膝关节平片:膝关节退变,关节间隙未见明显狭窄。诊断:右膝鹅足滑囊炎。治疗:予针刀治疗一次,松解鹅足滑囊。治疗后患者局部疼痛、肿胀及关节活动度情况明显好转。嘱患者注意休息,2周后复查,VAS评分:1分。后随访2月,未见复发。

讨论
1
5.1鹅足滑囊炎的生理解剖

鹅足是膝关节内侧由缝匠肌、股薄肌、半腱肌组成的联合腱膜,在膝关节内侧向下并且在一起组成一个腱膜样组织,因形状酷似鹅足,因此有“鹅足”之称。能对膝关节起到稳定作用,并且有内收与内旋小腿作用。人在活动时,小腿的内旋与内收运动非常频繁,小创伤、长时间下蹲以及着凉也均可以引发这些附着在骨头上的肌腱出现充血、渗出、水肿、机化等一系列理变化,从而导致鹅足滑囊的发炎,反复发作则影响膝关节的活动。

鹅足滑囊位于缝匠肌、股薄肌及半腱肌的联合腱止点与胫骨内侧副韧带之间,其作用是使肌肉和肌腱在反复运动的区域得到润滑。这些滑囊被覆的滑膜分布有血管网,可以分泌滑囊液。滑囊的炎症会导致囊液分泌增加,表现为滑囊肿胀。老年人关节退化,骨质增生,所以发炎的机会大大增加。

讨论
2
5.2 鹅足滑囊炎的发病机

祖国医学中鹅足滑囊炎属“痹证、筋伤”等范畴,一般认为病因为积累劳损,跌仆损伤,感受风寒湿邪。病机为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局部血气淤滞,经络不通。

现代医学对鹅足滑囊炎发病机理研究:①组成鹅足的缝匠肌、股薄肌和半腱肌各肌共同止点处形成强大的应力集中点,在直接打击,或屈伸扭转,或膝部反复摩擦劳损等因素作用下易引起应力性损伤;②由于膝关节活动范围大,肌腱间互相摩擦易产生损伤,屈膝下蹲时肌腱与滑囊易受到挤压;③各肌神经支配不一(缝匠肌为股神经支配、股薄肌为闭孔神经支配,半腱肌为胫神经支配)可能在瞬间复杂的运动中应变协调失控,引起损伤[5]

讨论
3
5.3 针刀治疗鹅足滑囊炎机理
通过疗效观察,小针刀治疗疗效优于局部注射治疗,小针刀将中医针灸理念及西医手术刀功能融为一身,对病变组织进行直接松解、剥离、铲削等手法,降低炎症区域组织内压,阻断神经血管的恶性刺激,改善血液循环,利于炎症消退、吸收,改善组织新陈代谢,加快修复,起到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整阴阳的作用。提高了对鹅足滑囊炎的治愈率及有效率,同时有效地降低复发率。在本回顾性研究中,有2名患者行局部注射治疗后,未见明显好转,后接受针刀治疗,亦取得满意疗效。因此,小针刀治疗作为鹅足滑囊炎治疗方式之一,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