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两渡河医院官方网站! 今日是:
当前位置:首页 > 科研教学 > 科研动态科研动态
【干货】筋膜与脊柱的“暧昧关系”
发布人:两渡河医院 发布时间:2020-06-17 10:18:39 阅读次数:2938

骨骼对筋膜的作用

作为整个筋膜网的硬性支持或者是旗杆,骨骼对筋膜的作用体现在力学方面,然后通过应力的改变调节筋膜的生理活性。

脊柱对筋膜的力学作用,脊柱是脊椎类动物最原始的骨骼,它在鱼类得到了充分的发育,四肢骨骼从两栖类才开始充分发育。


脊柱是人体骨骼的中心和轴线,脊柱的运动是一种联动,运动的中心位于椎间盘的后缘,以此中心为支点,离它越远的运动幅度越大,因此,椎骨向后、外的三个较长的突起,椎骨向后突起的棘突通过脊上韧带实现上、下椎骨联动的力学传动的张力线,于两侧与躯干肌肉表面的深筋膜向两侧包绕躯干,深部则通过两侧的横突向肌肉间深入,在不同深度包绕肌肉向两侧延伸,最终深、浅部的筋膜都在腹部正中线交织融合。

通过这种结构布局,集体在运动时将应力通过筋膜传递到躯干的其他部位。在脊柱额前方,筋膜在一些部位增强形成悬挂内脏器官的韧带或系膜(如心底部、大血管周围连系腹腔脏器的系膜及韧带、盆部腰椎和骶骨前面连系盆腔脏器的系膜及韧带)。


在这些连系脊柱与躯体(后及两侧)和内脏器官(前面)的筋膜结构中与之伴行,或潜行其中包括了神经、血管、淋巴等重要结构。

因此,脊柱通过筋膜对内脏和躯体的影响就不单单是一种力学效应,同时脊柱周围的筋膜损伤或退变就不单纯影响运动的力学改变,还会对内脏的功能产生影响,如颈椎的病变会影响颈部、喉、气管的状态;下颈段和上胸段的脊柱病变会影响心、肺的健康状态;下胸椎和腰椎的病变会影响腹腔脏器的功能状态;腰骶椎的病变会影响下消化道、生殖、泌尿器官的功能状态。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水平切面直观地观察到脊柱通过筋膜与躯体和器官的连系状况。

脊柱对筋膜的作用机制

首先是力学机制,脊柱通过与其相连的筋膜向躯体和内脏传递应力,在应力的作用下,通过牵拉效应影响筋膜中细胞的活性。

传输机制,从脊柱向躯体和内脏延伸的筋膜实际上也是一个连通的慢性传输通道,它可以将背部的活性细胞或活性细胞或活性因子向躯体和内脏传输。

神经传输和反射通道,脊柱内椎管、椎间孔与脊神经的关系密切,脊椎两侧有交感神经的交感干贯穿脊柱的全长。内脏和躯体的感觉神经也潜行于这些连系的筋膜间隔、内脏系膜和韧带内。

因此,脊柱的健康状态会对全身各部位造成影响,包括对运动系统的影响和对内脏功能的影响,以往对前者关注较多,对后者关注不够,因为,在我们诊治一切疑难疾病时应考虑到这一因素的存在。

脊柱——筋膜支架的支架

从筋膜学两系统理论的角度,我们认为人体由两个系统组成:由筋膜支架组成的支持与储备系统和被该支架包绕和支撑的由己分化的各种功能细胞和组织组成的功能系统两大部分,这两部分相互作用,储备系统的不断消耗维持机体的正常运转,储备系统的耗竭就意味着生命的结束,局部更新障碍就意味着疾病。

这样人体就像一支燃烧的蜡烛,火苗就是功能系统,蜡杆就是储备系统,蜡芯就是脊柱了。

脊柱的生物进化:脊柱的出现是在脊索动物的基础上,中胚层结缔组织纤维化形成了原始的脊柱(脊索)。脊索在力学的作用下进一步经历了成功过程,形成贯穿身体中轴的神经系统,包括脊柱在内,内脏器官悬挂在脊柱前方、后方和两侧,支持着躯体和四肢。

脊柱的进化是在力学的作用下完善,经历了从软(脊索)到硬(脊椎),椎骨的数目从多到少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讨论脊柱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脊柱的力学因素,它所传递的力学信息,所产生的力学效应。


脊柱与筋膜支架的解剖学关联

脊柱与筋膜的解剖学关联分为两个部分:脊柱后部结构与筋膜的关联和脊柱前部结构与筋膜的关联。

脊柱后部结构主要是椎骨的椎弓和突起,其中椎弓和两队关节突出主要承担相邻椎骨间的连接,其余三个大的突起,向后的棘突和向两侧的横突向后和向两侧连系着延伸到躯体的筋膜,在不同的脊柱分为不同层次,从后向两侧,再向前,最终在前正中线汇合。

在相邻的椎体之间由后面棘突间韧带也形成贯通整个脊柱的韧带链;在两侧通过棘突间韧带也形成贯通整个脊柱的韧带链,通过这两个韧带链再向前形成面状的筋膜间隔,分层包绕躯体的不同层面的结构。

一般可分为三层:

浅筋膜层:为真皮的皮下间隙,主要组织为皮下脂肪和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的皮下间隙。

深筋膜层:为肌肉表面的深筋膜(固有筋膜)和各层肌肉之间的肌间隔,其组织学构成是疏松结缔组织。实际上这是一误区,在解剖实践中我们知道肌肉表面的和深入到肌肉内部的肌束膜、肌内膜都是疏松结缔组织,它们共同构成肌肉的筋膜支架,支持和包绕肌细胞,维持细胞的代谢、活动和更新修复。

脏筋膜层:在深筋膜的深层,包绕脊柱前方的内脏器官,如颈部的咽、食道、甲状腺和大血管,形成这些器官的被膜并且深入器官(腺体)内部形成这些脏器的筋膜支架。在颈部尤为典型,在胸部由于肺脏的发育将其挤压到纵隔,并于脊柱前部的筋膜融合。在腹部形成腹膜外脂肪。在腰部形成包绕腹后壁的大血管筋膜。在盆部形成包绕盆部大血管和腹膜外位器官的筋膜。

脊柱前部的椎体结构为椎体和椎间盘所形成的柱状结构,它是承受重力的主要结构,前方由贯通脊椎前面的前纵韧带从颅底一直延伸到骶骨前面直达尾骨尖。

前纵韧带两侧的椎体附着有纵向筋膜束,向前、向下延伸到内脏器官的表面,部分纤维成分增强的部位称为器官固有韧带,如肝、脾、胃、肾、小肠、大肠的固有韧带或系膜,将这些器官固定和悬挂在脊柱前方。

脊柱自身的力学特征。一般的四足动物脊柱的应力主要来自脊柱纵向肌肉的张力,是脊柱维持正常形态的力学基础。当机体处于休息状态时张力较小,产生的纵向张力也小,脊柱的纵向稳定性较差。

当机体运动时肌肉收缩力增大,产生的纵向应力剧增,纵向压力增大,脊柱的稳定性增强,这本身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自然机制。

人类的特点是人类是有别于其他动物的直立动物,成人在一天内有一半的时间处于直立状态。这就造成了人类脊柱所要承受的压力由两部分组成,肌肉的张力和重力。由于脊柱在运动时要保持脊柱的稳定性,在搬运负重的情况下,肌肉的张力和重力。

由于脊柱在运动时要保持脊柱的稳定性,在搬运负重的情况下,肌肉张力所产生的压力要远远超过负重的载荷。有人研究测出脊柱在负重条件下对脊柱的压力是负重的4倍以上。如一个人挑100斤,脊柱承受的压力可达到400到500斤。应力在脊柱分部是从上到下逐渐增大,最大部位是腰部,承重最大的阶段在第五腰椎和骶骨之间。

在脊柱的结构中,位于相邻椎体的椎间盘是受力最为集中的部位,由纤维环和髓核组成,组成成份是弹性软骨,弹性纤维和胶冻状液体。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代谢较低,没有血管。

它们的代谢主要来源是上下椎体软骨板和周边结缔组织液,在重力作用下代谢产物随液体进入椎体,在压力解除后营养物质又随液体进入椎间盘。

通常情况下,白天直立状态下是出的过程,晚上睡眠时为入的过程,在这种循环下维持正常代谢。

椎间盘这种昼夜循环的平衡往往被脊柱的轻微损伤所打破,而这种损伤并不是源自椎间盘本身,而是源自脊柱周围肌肉的拉伤、扭伤,这些损伤一般来说并不严重,但是其引起的保护性脊柱肌肉紧张收缩会形成巨大的、持续性的重压,导致夜晚平躺时这种压力依然存在。

这种词序的压力会导致椎间盘的代谢紊乱,打破昼出夜入的平衡,代谢的紊乱导致椎间盘的变性、椎间隙变窄,这是多数腰痛的原因,也为进一步的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埋下了隐患。

因此,在任何腰疼的治疗中,早期镇痛,解除腰肌紧张性收缩是首要任务。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