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两渡河医院官方网站! 今日是:
当前位置:首页 > 科研教学 > 科研动态科研动态
《针刀医学临床问题解析》每日三问(15)
发布人:两渡河医院 发布时间:2019-12-24 02:22:13 阅读次数:2050

1.问:在临床中,对部分项背部疼痛患者局部治疗不理想,而用针刀松解了腰部压痛点后.却取得了较好疗效,为什么?是否因为针刀的针刺作用调整了经络?


    答:这是一个整体调节的问题。人体是上、下;前、后;左、右联系紧密的一个有机整体,从力学上分析也是相互支持,相互依赖,动一发而牵全身的。

    上述遇到的问题,说明项背部的症状来源于腰,换言之,腰部的软组织损伤是原发部位,而项背部疼痛只是继发损伤后出现的。这种情况,患者常常是先有明显的腰痛症状,一段时间后,才慢慢出现项背疼痛的。反之,上位损伤后,也可以慢慢波及到下位损伤。

这是因为软组织的疼痛主要是肌肉痉挛导致局部缺血引起的肌筋膜组织的炎症反应。局部的肌痉挛必然破坏一定范围的动态平衡,使人肢体运动不协调,机体为维持平衡,必然进行相互代偿、整体调节,以弥补疼痛部位因肌痉挛引起的功能障碍和功能失调。比如一侧腰肌损伤,会引起疼痛性痉挛,导致腰椎凸向健侧,健侧的腰肌和腹肌也会随之被拉长,以适应异常变化。如果此代偿反应仍不能使病侧肌肉功能恢复,疼痛相对缓解,必将引起上方或下方肌肉被牵拉。这样天长日久的不协调运动会使被牵拉的肌肉、筋膜受累而出现痉挛、缺血而疼痛。所以,无论原发病灶在上还是在下,日久都会影响周围肌肉的正常功能而发病,只是影响轻重不同而已。

上述病例就应是腰痛日久影响了项背部肌肉,是动态平衡失调引起的继发病变。局部调整可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松解了痉挛,但仍然没有消除致病的牵拉力,即没有根本改善整个背部的失衡状态,即使当时有疗效的话,也不持久。所以,治病要求其本,即解决原发病灶的动态平衡失调,从而改变整个系统的失衡状态。

    在这里,针刀的治疗主要的仍是发挥了刀的松解、切割作用,使原发病灶的炎性粘连、顽固性挛缩等得以消除,调整了原发部位肌肉的失衡状态,使继发的肌紧张或肌痉挛(多仅有炎症反应而无明显粘连)解除。

中医针刺治病多重视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前病后治、后病前治,针法也有缪剌法、腧募配穴法等,都是前人总结治疗经验的结晶,只是它的理论解释是经络调整,与肌肉紧张平衡论并无冲突。


2.问:用针刀、针刺治疗时,是留针好还是不留针好,为什么?什么时候出针较合适?


答:我们在治疗的过程中观察到,针刀刺达具有正常收缩结构的肌肉时,一般没有酸胀或疼痛感觉。在超过习惯负荷或损伤后收缩结构的改变导致肌肉不同程度的僵硬时,针刀刺达组织内部时常伴有不同程度的酸胀或疼痛感觉。通过治疗使肌肉的收缩结构恢复,肌肉僵硬缓解、酸痛或疼痛也随之消失。

由此可见,针刺(斜刺)对超过习惯负荷的骨骼肌操作后所引起的酸痛或疼痛的缓解不是一时性的麻醉镇痛,而是通过调整收缩蛋白代谢促进结构恢复正常而消除引起疼痛的根源,因而它具有完全而持久地消除疼痛的作用。

针刀达病变部位进行纵行疏通剥离的作用与斜刺的治病机理有相同的部分,所以,在针刀临床中不可以用切开剥离法来取代纵行疏通剥离法。

    留针时不提插、捻转或疏剥的情况下,是留针好还是不留针好?留针的时间长短?均视针感消失的快慢而定。当针刺入穴位时,被刺肌肉突然发生快速收缩随即舒张,针感迅速消失、条索软化、压痛消失、功能恢复,在这种情况下就不需要留针。当针刺入穴位后,针感随留针的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弱,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留针至针下松动为止。

    因为针刺处于正常状态的肌肉一般是不会有酸胀“针感”的,而只会有针体穿过的感觉;处于结构和机能状态改变的肌肉在受到刺激时,才会产生酸胀的“针感”。可以认为:酸胀“针感”的减弱或消失,标志着肌肉的超微结构与机能状态的恢复。

“针感”完全消失或显著减弱时,出针比较合适。当然针刀治疗时更注重对变性软组织外壳的松解,更注重针下的紧张度改变,切割到变性软组织后,可以切割一部分停下来留针,之后再行切割一部分,如此反复,针下由硬变软,由紧变松即可出针。


3.问:在针刀临床治疗中常与手法治疗相配合以矫正椎体的错位,消除由椎体错位引起的临床症状,但是手法操作时常常要向左旋转治疗一次,然后再向右旋转治疗一次,如果真能使椎体错位恢复,再次向相反的方向进行矫正,岂不是又使椎体错移了吗?如何理解?


    答:认识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明白手法治疗的目的和作用。从治疗原理上说,椎体的失稳、错移是产生临床症状的根本,那么手法的作用自然是令其错移矫正以消除症状。但在临床上我们治疗了很多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除了,而椎体的错位,棘突的偏歪,生理曲度的变直却并没有得到完全矫正,即手法并没有达到“复位”的目的。同样,从x光片上观察,椎体有错位甚至椎体已严重变形,却没有临床症状或没有相应的临床表现者很常见。可是在临床治疗中,通过手法矫正椎体错位后却实实在在地使临床症状消除了,为什么呢?

    椎体错位或软组织损伤程度,在没有超过人体代偿能力范围的时候,虽有病理改变却可以不产生临床症状。只有超出了人体的代偿能力,才会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出现。那么,我们用手法治病达到手法复位,使脊柱的生理曲度、排列顺序安全恢复正常当然好,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时候则是很难达到此目的的。所以手法治疗是以复位为目标,消除临床症状为目的。只要把病变、紊乱的椎体位置调整到人体可以代偿的位置上即可。那么从这个角度说,左转一下,右旋一次无关大碍,通过手法的调节,使病变椎体调整到不产生临床症状的位置为佳。

有些患者椎体本无错位,却因关节处骨质增生刺激或压迫了神经、血管而发病。用保守的方法治疗,必须解除骨刺对神经、血管的压迫。要达到此目的就要“搬除”骨刺,使它移动一下位置。那么椎体的位置正常,怎么办?用手法使正常的椎体错动,从而带动骨刺位移以消除骨刺对神经血管的挤压刺激引起的症状,同时这种错移又在人体的代偿范围内并不会引起新的症状,这就是一种绝对巧妙的治疗方法。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